在閱讀《經營者的養成筆記》時,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:「公司是為了顧客存在,不是為了員工或是股東。」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深遠。因為在最根本的層面上,最終願意為產品或服務付費的,只有顧客。如果沒有顧客的支持,公司其他一切的運作——無論是人員、股東,甚至是資金——都失去了意義。確實最終付錢的是顧客。因此這個篇幅想分享關於銷售的一些想法。
為了讓顧客獲得利益,並且感到高興,我們要能確切知道顧客到底為什麼煩惱。銷售並不單純是「把東西賣出去」而已,而是要在過程中真實地回應顧客的需求。因此了解顧客的情報,變得非常地重要。這些情報的來源可以非常多元,可能來自新聞趨勢,來自第一線承辦人員的觀察,或者透過合作廠商間接傳遞而來。每一個片段資訊,都有助於我們拼湊出顧客需求的全貌。
當顧客的痛點被理解後,企業才能思考如何提供一個「雙方都能獲利」的解方。所謂「滿足顧客的利益」,並不是單向地讓利,而是設計出一個顧客願意付費,企業也能持續經營的模式。這樣的服務或產品,才具備長久存在的基礎。
回顧過往的合作經驗,我們的客戶在找上門時,往往提出的都是客製化的需求。乍看之下,最直接的做法似乎就是根據需求來開報價,然後著手開發。但我們在實際服務過程中發現,真正的關鍵往往不是需求本身,而是背後的煩惱。有些時候,客戶因為上級壓力或是資訊不明確的情況下匆促地開出來的需求。報價可能十來萬,但最後檢視後其實只需要一個簡單的 Google 表單加上簡易的工作流,就能完成作為替代的解決方案。
站在服務供應者的角度,當然也可以選擇按照需求來做系統、收取高額的費用。這樣做短期內也許能增加收入,但卻未必能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。因為問題的核心不是「做一個系統」,而是「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處理業務」。因此我們更傾向於先與客戶深入討論,了解他們真正的困擾是什麼。當我們發現他們的需求,其實透過現有的工具與一點顧問式的指導就能解決,那麼我們寧可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。對我們而言,當客戶真的能解決問題,感受到價值,這才是服務的核心。
因此銷售最終的重心仍然回到一個核心問題:我們的產品或服務,是否真的能讓顧客感到「得到利益」並且「感到高興」?長遠來看,這樣的思維方式更能累積信任。因為客戶知道我們並非單純以銷售或專案金額為唯一考量,而是站在他們的立場,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,他們更願意在未來遇到挑戰時,再次回到我們身邊。